与中国出口品存在竞争关系的东南亚诸国则遭遇了中国制造的强有力冲击,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大幅减弱,加之之前的汇率升值与资产泡沫,亚洲金融危机终被触发。
20世纪80年代后,配合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的发展,美国更强调市场调节,放松管制的监管理念,由此出现混业经营下金融监管的重叠、缺位、弱效,金融风险失控等问题,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同时,跨国界的金融集团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也日渐明朗。
在金融监管实践中,金融监管理念主要体现在严格市场准入、严格监管标准、增强市场透明度、强化对复杂金融衍生品的控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强化政府对监管机构的问责、加大法制监管力度等多个方面。但是从全球或全国的角度看,金融创新仅仅是转移或分散了某种风险,并不意味着减少风险。美国的金融业遭受重创,全球金融业也不断收缩,世界经济发展减缓。在此形势下,各国金融监管体制需做出相应改变,力图通过资源整合、机构调整,以及监管模式的改革来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得这些国家的金融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因此,中国在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中,应当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放在首位。美国这次金融监管改革的一大特点是从过去的分散监管、伞型监管变为统一监管,美国把美联储打造成一个超级监管者,一切金融监管权都归于美联储,不仅大小型金融机构均由美联储管理,连金融衍生品市场都由其管理。假如说你不能适应这个变化,那客户可能就弃你而去。
过去5年前我们曾经把私人银行当做一个梦想,但是最后我们也做到了。什么叫利率市场化,不是哪一天央行把那个存款的上限改变,而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美国八十年代就已经发生了,这个过程的结果是间接融资的缩小,就是银行的份额在整个融资中地位的缩小,那个时候美国的融资曾经是占60%,现在已经不到30%了,而中国还高达80%左右。但是我觉得银行30年尽管取得了全球瞩目的变化,但基本还是传统的经营模式,就是靠批发业务、靠利差,尤其是靠大客户。招行有一个广告语叫做因您而变,这个您就是客户、就是需求。
我们过去搞信用卡的时候,很多人劝我们,说中国的信用卡不赚钱,因为中国人不透支,不透支你怎么挣钱?结果4年就变了。特别是在过去的两年,尤其是去年到今年,上述这三个外部条件的变化,是越来越明显了,所以它必然引起中国银行传统的管理模式的改变。
利率,今年的两次变动,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扩大了存贷款浮动的范围,扩大浮动范围也就意味着整个利差会缩小,而每家银行你的经营更多地取决于你的经营方式,你可以提高成本来吸收存款,但是你能不能消化由此引起的提高的成本,而取得你的盈利,可能中国银行多年来利差受保护的时代结束了。刚才朱民先生讲到银行的外部条件,任何银行都是为外部所影响的。他称,在利率市场化、银行业脱媒化及消费者需求大变化的大趋势下,中国银行业势必将进行第二次转型。我觉得模式当然有很多了,有商业模式、有管理模式或者是治理结构这样的模式,影响这个模式有三种因素。
所以我觉得转型是势在必行,谢谢。而中小企业为什么现在被所有的银行所看好?并不是他没风险,而是现在监管的规定,他的风险权重是75%,同样做这件事儿,可以节省25%的资本。今天对我最刺激的就是那个facebook,8亿实名制的客户,如今有搜索引擎、有云计算、有征信体制再加上移动的终端,将来它完全可以抛弃银行、抛弃交易所,直接就进行有钱和需要钱的融合。大家知道虽然股票不行、债券很火,理财市场很旺盛、私募基金风起云涌,民间借贷4万亿、5万亿,这个数很难说,但是数额很大。
全文如下:大家知道今年的六月份,中国各家银行的半年报表发表以后,市场有很大的反响,比起去年和以前一个阶段,大家是不是感到银行的业绩在下滑?由此引起资本市场对银行股也是振荡不已。比如说财富管理,中国是现在财富管理增长第二的国家,而且全球财富管理在东移。
因为银行是一个服务业,市场需求对银行的影响也很大。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有三点。
还有一种变化比如说消费金融,大家可能注意到消费金融成为近10年中国最活跃的消费市场,而在这个最活跃的消费市场上,我觉得年轻人是最值得关注的,大家知道凡是什么产品瞄准年轻人,那就必胜无疑。在约束条件里,还有股东的约束,大家知道所有的股东都希望少补充资本多挣钱,银行的管理者就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压力。还有移动支付,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空间,我们的计算机从大的主机多小的PC,又经过互联网的联网,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云计算了,我看了,说实在我的零售业务就受了比尔盖茨的刺激才发展的,当年比尔盖茨说如果传统的银行不改变的话,你们就是二十一世纪快灭亡的恐龙。实际上我觉得这完全是一种符合客观趋势的正常现象。编者按:9月10日,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中欧与财经杂志举办的2012第六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谈及了中国银行业的第二次转型。后来我看了《世界是平的》才找到答案,现在年轻人叫有钱就投资,没钱就透支。
所以说这样的一种变化,虽然我是行长,但是我认为它是中国的一种必然,是中国金融的一种进步。而银行体系外这些,它是接近市场的利率,你想这些它不是国家官方规定的,而银行体系外这种金融市场的发达,肯定会影响目前银行体系内官方限制的利率。
比较幸运的是,招行在本世纪初已经看到了今天这一切,如果你们想知道的话,就读一读我们最近出的一本书叫《中国商业银行的蝶变》,都是我们在本世纪初对今天的认识,所以我们才经历到现在的这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调整商业模式发展零售、发展中小企业、发展中间业务,由此也构建了我们支持这个模式的商业模式的变化。还有和年轻人相对应的是养老金融,2015年有关方面说中国进入老龄化的人口将达到2亿人,我们过去没有想过给老年人提供金融服务,而今天它变成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我们经验不多。
既然大家看到了这个模式,但是不是所有的银行想做小企业就能做好的,因为小企业比起大企业风险大,这是世界的难题。总而言之,我讲刚才这些,就是我们作为银行外部需求的变化,有外部市场经济的变化、银行金融环境的变化,有约束条件的变化,有市场需求的变化,如果你的银行还按照传统的道路走,越来越难以为继,所以必须转型。
因为中国过去30年赖以生存的高增长模式在发生变化,所以说这种转型是必然。在这个领域我们现在信用卡还是国内最受欢迎的。原来我们非常解放死亡,8年盈利,结果4年就盈利了,一看利息收入占40%,谁透支呢?年轻人、有钱人。应该说这两年银行所受到的这种冲击和变化是过去30年没有的。
当然约束还有很多了,包括员工的约束,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约束,员工的利益,甚至包括我们各种媒体对银行的约束,声誉风险。而今天面对资本的约束和所发生这一切,我们又在进行第二次转型,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定价能力降低资本消耗,降低成本,实现风险可以控制,达到资本回报的最大化。
需求发生什么变化呢?刚才我讲到,比如说小企业的需求。经济转型了、经济放缓了,银行业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高歌猛进了,所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外部条件,经济是决定金融的增长的。
进入专题: 银行业 。第三个变化就影响银行模式变革的第三个,就是需求的变化。
这个正常现象的背后就是中国银行业在发生一个模式上的转变。我们当时在5年前的时候曾经想和瑞士的一家银行合作,主动地、大方地让出50%,他们都不屑跟我们合作,但是他没想到后来的金融危机,没想到后来中国的私人财富增长之快,后来我们只能自己做,到今年5年的历史,已经三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最好的私人银行。一个银行要想把小企业做好必须把握一整套对小企业风险评价的科学的办法,就像富国的银行那样,从美国第十大银行做到美国第四大银行,因为小企业风险大,你要把风险一个一个地搞定,那成本就上去了,如何又控制风险,又控制成本,又能盈利,这是一个科学的新的课题。现在所有的银行都要考虑到如何集约资本提高定价能力。
银行是一个服务业,作为一个服务业必须考虑需求的变化,就是你的客户对你的需求的变化,就像一个开饭店的,你必须注意到你的客人口味的变化。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第三,年轻人的消费能力是大于他的收入的,有他们的父母给钱,还有信用卡,招行的信用卡可以透支后来我看了《世界是平的》才找到答案,现在年轻人叫有钱就投资,没钱就透支。
大势所趋,给你挑战的同时也给你机会,逼上梁山嘛。如果说第一次转型是商业模式转变的话,第二次转型就是管理体制的提升,而中国的银行业和全球银行业比,最缺的就是这一刻。